文章目录:
一、什么是院线?院线与影院是什么关系?
在电影界,我们常常听到"院线"这个词,它可不是简单的电影院集合,而是一种独特的电影发行和放映模式。院线,其实是影院的幕后力量,它的全称可以被定义为"影院依托的资本与供片连接体,由一个电影发行主体与多个电影院通过紧密的合作关系构建而成的经营体系"。strong>这种体系的核心在于,院线通过资本纽带和电影供应网络,将影院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品牌、排片、经营和管理体系。
简单来说,影院就像是院线的分支,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大树与枝叶,院线是母体,影院则是独立但受其庇护的个体。在实践中,院线与影院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形式:
首先,strong>资产连接的院线,比如万达、金逸这样的大鳄,它们不仅投资建设影院,而且通过资本纽带直接控制影院的运营。这样的模式确保了影院在品牌、排片和管理上高度统一,强化了院线的市场影响力。
然而,也有一些影院采取了签约加盟的方式加入院线。这种情况下,影院与院线之间没有资产所有权的直接转移,只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享供片资源,但可能在品牌、排片和经营上存在一定的自主性,无法做到像资产连接院线那样的全面统一。
无论是哪种形式,院线的存在都极大地推动了电影市场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使得观众能在更多的影院享受到同一品牌的电影服务。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观影体验,也促进了电影产业的繁荣。
二、北美院线是如何运作的?
华语电影在北美的观众基本以华人为主,只有功夫片武侠片能吸引一些老外观看,注定了票房有限, 没人想做亏本生意,毕竟宣发也是要钱的,影院也希望高票房,他们好多赚钱,没人看的电影自然不会给他排片。
北美的影院都比较集中是一种自我管理模式,主要的收入来源也不是靠票房而是比较多元化如美食、广告等,鼓励独立影院存在,没有垄断现象。
北美院线以影院为衬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电影发行为主体和若干个电影院电影发行放映经营机制
美国院线以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 由一个电影发行主体和若干电影院组合形成的一种电影发行放映经营机制。 院线对旗下影院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北美院线通过历史更久的运行,逐渐确定了浮动、灵活、激励充分的分账机制,通过分账比例这种价格信号激励片方生产制作更多大片、系列片,亦依此“价格信号”激励院线和影院更长久地放映影片。
除了票房收入,北美院线另一重要收入来源是食品、饮料和广告收入。根据资料显示,近年来美国放映业的票房收入约是食品、饮料收入的2.2~2.5倍,但后者的利润率远远高于需要与多方分账的票房收入,因此实际上食品、饮料是院线和影院的第一利润来源。
国内院线和北美院线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国内观影人群由30岁以下年轻观众主导;根据统计,2017年64%的观众年龄在30岁以下。
观影消费成熟的北美市场,12岁-39岁人群人均年观影次数均在4-5次之间;相比之下,国内观影人群向主流人群渗透的空间仍然较大。
北美市场观影人群占比高达76%;12%的人口月均观影次数在1次以上,这部分高频观影人群贡献了50%左右年度票房。高频观影人群中,25-39岁人口超过1000万,数量遥遥领先;其次为40-49岁观众。电影作为大众娱乐,在产业成熟过程中,将逐步具备主流影响力,渗透主流人群。
北美的影院都比较集中是一种自我管理模式,主要的收入来源也不是靠票房而是比较多元化如美食、广告等,鼓励独立影院存在,没有垄断现象。
三、美国主要电影公司的运营模式是怎么样的?
一部电影的基本收入和支出项目,收入项:影院放映、家庭录像、付费有线电视、非影院(航空等)、广告、原声音乐、其他。 支出项:发行费(美国30%,加拿大和英国35%,其他地区40%)、印刷与广告、拷贝、广告与宣传、各种版税、运费税费、美国电影协会收费、追加酬金、其他(慈善捐款、法律费用)、反向成本(制作成本、贷款利息)、补充劳动力成本(合同员工除薪水外的税、福利、医疗费用)、总体分成(只要是明星们在净利润计算前预先分去的收益)、延期分成(在票房达到一定水平后按固定比例获取收益)。 剧院票房依然是美国电影工业重要的收益来源,在谈到某某影片大卖的时候,一个数字陷阱早已隐含其中。票房-成本的简单公式很容易让人以为依靠票房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就能获利不菲,但从上面收入和支持项就能看出,大量的支出都在制作成本之外。一部票房大卖的的影片最终的结果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入不敷出的。可见票房对于影片最终的赢利更不具有决定意义,比如迈克尔.贝拍摄《珍珠港》时。仅制作成本就高达1.45亿美元,迪士尼又在宣传上花费了将近亿元,即使可以得到院线分成的最高比例90%——在如今的电影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最终1.98亿票房的惨淡状况让迪士尼痛心不已,最终导致迪士尼主席施奈德不得不黯然离职。票房的收益还会受到演员和导演的瓜分依靠《魔戒》崛起的彼得.杰克逊在开拍《金刚》之前就确认可以获得20%的票房收益,至于像汤姆.克鲁斯,梅尔.吉布森这样常年位列好莱坞顶级演员行列的明星们,在高达2000万的基本薪金之外,往往还能享受到票房上20%左右的分成,当年克鲁斯在《碟中谍》还担任的制片人的角色,使得他的分成比高达25%,也使得近几年好莱坞大明星纷纷但当起了制片的角色,从收益角度来说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分成,当然,高额分成必须是顶级的导演和演员,影片本身的收入也需要达到一定的下限,他们本身就是票房的重要来源,就是票房号召力。而但当制片虽然能获利不少,但更要承担票房失利的责任。 以财务角度来说,票房数字的赢利价值在日益降低,但是院线上映依然是所有片商的第一选择,虽然票房不再是赢利的全部,确实赢利的基础,它是一场大营销计划中最重头的SHOW,一部影片如果无法通过院线引起消费者的兴趣,那么在其他收入模式里的收益就会受到大幅度的影响。而这个领域里有块巨大的金矿,光看数据只能说是疯狂。刚才说的《珍珠港》,在首映周的票房是5910万,而影片的DVD首个发售日就一举掠走了6750万,不敢想象最终影碟的销量了,580万张。DVD的高回报大幅度弥补了票房不佳的状况。这些里面更有迪士尼的《怪物公司》500万套,皮克斯《史莱克》800万套,《蜘蛛侠》第一集的首映票房超过1.1亿美元,而DVD发售首日影片的销量竟然是1.25亿。近几年最热的《变形金刚》一,它的吸金风暴第一个DVD发售日销量突破830万…………当今娱乐业的一大转变就是选择的自由与广泛,影院里人们只能在特定的时间看到一部电影,但是有了DVD,选择的广度一下就增大了许多。同样的以后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向新兴媒体这样的模式发展,具备这种多样性,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又会选择回到电视,这些大公司片商对于任何金钱的气味都不会放过的。 从整体来说,片商声称的电影业是高风险行业是正确的,特别是舆论宣传下,人们一般只能看到票房和家庭影碟这样比较明显的收入,但仅仅就这两项的赢利渠道还有本土和海外之分,史上第一的《泰坦尼克号》全球票房超过12亿,是国内票房的2倍,而由于DVD技术成本的低廉,片上因此亏本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在盗版问题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更强大的网络硬件发展之前,DVD发售就是这个领域的金矿,这是事实。 就如你说的大公司福克斯、梦工厂、派拉蒙、华纳等这些个大片商,看看他们吧,他们是电影的生产商,他们还是家庭影碟的发行商,他们还是各种纸媒的拥有者,他们还是各大电视台的拥有者,他们是一个全方位的媒体集团。美国整个娱乐产业就是他们几家的竞争,也许避免了竞争,也许他们会有一部电影失败了,但他们是处在一个不败之地的,这是美国电影产业的格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院线运营入门基础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院线运营入门基础知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